22/05/2016 in ARTICLE, GRAFFITI, 未分類

press: 160522 – Ming Pao

2016 年 5 月 22 日 明報 – 副刊 – 圖文城市

《從 Old School 到 New School,從霎戇到硬膠》

P5224289

 

Graffiti,起源於西方,帶有很大爭議性的藝術文化。Graffiti 來到香港,被翻譯為「塗鴉」,其實有偏差。但從前參與人數太少,故此一直沒有人修正這個問題。Graffiti,其單數詞為 graffito。兩字均由義大利文借用得來,並且都是起源於希臘文γραφειν(graphein),意指「書寫」。所以,graffiti 原本正確的意思為「不論是牆壁或是任何表面、不論是私人或是公眾場合、不論在合法或不合法的情況下『寫字』」。近年發覺,大家開始喜歡討論 graffiti 起來。除了大家比較關心的法律問題、與社區的關係、商業與進入畫廊的現象等人文問題外,「文字」- 這個graffiti 很重要的本質,一直都比較少人討論。今天想談談 graffiti 從西方到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下的文字結合的狀況。

香港母語粵語,書寫正體中文。Graffiti 文化傳入香港,順理成章與中文字融合。粵語我們俗稱廣東話,廣東話在不同年代,所用的字眼會略有不同,也在不同年代興起不同的潮流術語。在六十到八十年代左右,看粵語殘片會出現不少現在比較少用的字眼,例如:「呢豎」、「唔知埞」、「盏鬼」等等。到九十年代,也出現很多當年的潮流術語,例如:「十下十下」、「無厘頭」、「串串貢」等。到二千年代網絡興起,網絡潮語陸續出現,例如:「勁 hea」、「爆seed」等。隨著不同年代,香港人擁有不同語言。Graffiti 在不同年代,在字體結構上去衍生出不同的風格。比較古老的叫「Old School style」,比較新一點的會有「Wild style」、「3D style」等等,簡單統稱「New School style」好了。

今次做了一次比較有趣的 graffiti 作品試驗。這次的試驗,我從粵語中選取了「霎戇」這個詞語,用 graffiti 不同年代的風格,在草稿上去演譯「霎戇」這個詞語於不同年代中的語言上的轉化。如果依普遍香港人在語言上的說法,延伸至

網絡潮語,次序為:

「霎戇」>「戇居」>「戇鳩 / 尻 / 㞗」>「on9」>「硬膠」

原本打算把這五組詞語按照 graffiti 字體的不同年代的風格全部都畫出來,但由於時間關係,這次只能把最老的「霎戇」和最新「硬膠」兩個畫出來。一個 old school 的「霎戇」,和一個 new school 的「硬膠」,就這樣誕生。

(註:研究字體風格及變化、繪畫草稿、配色、選擇地點,都是 graffiti 的一部份,只不過這大多是鮮為人知的前期準備工作。)

P5134051



By browsing this website,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.
I Agre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