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 Suki 石詠莉參與了《蛻變》唱片 CD 設計工作。 Suki 從女子組合 Freeze 到獨自發展,首張以個人身份的大碟寓意「蛻變」。 首先說說字體設計,概念來自音樂譜號的風格。 字體配合 Suki 本人 visual。 整體排版。
Read more →與通利琴行 Tom Lee Music 的一次很有突破性的合作。用街頭塗鴉風格去設計他們的暑期地鐵燈箱廣告。 內容主要需要包含「Summer Sale」及中文「夏日風狂減」兩句 solgan,其餘由我們去構思。 首先畫了一社不同方向的 draft。 自己比較喜歡中間那幅字體,做了一些上色效果。 最後還是選擇了比較 graphic style 的字體。 然後經過一輪的修改過程 後來再要求增加一個卡通人物,於是設計了一個穿民族服的非洲鼓手: 後來在服飾、膚色、髮型、紋身上作出修改。 最後的 final verion: 後來到各地鐵站看到製成品:
Read more →Lomo,全名 Lomography,一個街知巷聞的名字。Lomo 憑著獨特的照片風格,風靡全球,引來各國的追隨者。 時代不斷進步,當攝影進入數碼化年代,一間又一間的經典公司被迫轉型或結業,唯獨 Lomo 至今仍屹立不倒;它甚至反高潮,它那股魔力能使更多數碼年代的年輕人接觸菲林 (膠卷)。儘管現今的數碼相機大都擁有那些藝術濾鏡:復古、暗角、懷舊、粗粒子…但這些不過是「模仿」,與「山寨」無別。再者,有一樣更重要因素是數碼相機「模仿」不到的,就是那種「期待」的感覺。難道你會希望你的數碼相機,拍了一張照片後,要等一小時後才能回播嗎? 現今這個快熟年代,或許 Lomo 能充當我們的緩衝劑。選擇菲林、上菲林、測光、對焦、喀嚓、回捲、沖晒、最後拿在手上欣賞。讓我們一起享受「完整」又「實在」的攝影樂趣吧! Lomo 在眾多產品中,LC-A 是最經典的產品。它所拍出的照片,色彩強烈,同時帶有那種特殊的「tunnel effect」(暗角效果),這是其他相機都不能替代的。這使它經歷過停產、再重新,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市場價值。 2009 年,是 LC-A 生產的 25 週年。L
Read more →每年一度的南區活動 – 「動力青年愛南區 – 健體繽紛同樂日暨南區青年暑期活動閉幕禮」。 第一次給這活動設計一系列宣傳物品。 這是 2010 年的海報,在沒有照片 support 下,一般設計政府活動的 designer 都會拿 clip art 來砌稿… AWS 會著重創作,包括人物及標題。 戶外 banner poster 遊戲券 邀請卡
Read more →為香港長者權益協會 renew 新 logo 和 member card。 新 logo 用長者二字結合成心型絲帶。因為方便長者看,字體比較大及傳統。 能玩的地方就在 member card 的 diecut,對角閘圓角,對應一下 logo 的心型。 背面用 logo 的心型絲帶砌成 pattern。
Read more →PDW 成立十週年,識逢 LCX 舉行 graffiti exhibition,因此順道把 PDW 舊有 logo renew。 PDW 舊 logo 由 2002 成立開始一直沿用至今,最 basic 的 old school tagging。 新 logo 稍為帶有設計味道,加入了星星、箭頭等代表塗鴉的元素,最後類似 trade make 但寫成 G 字,代表 graffiti 裡的一員。 新 namecard,由 Pers@PDW 設計。
Read more →2011 年 From Underground To Community 其中一個項目: Graffiti Jam 在這 project 上負責了 poster, book cover, tee print 及 backdrop 的設計項目。 首先是 main visual。一般來說,一個 event 都有一個 theme color,但這次又突破採用不同的 color combination。 就連 A2, A3 poster 的 color scheme 都不一樣。 另外一提的是,Uncle@AWS 很喜歡這組 Graffiti Jam 2011 的字體組合,因為 Jam 就是交錯的意思,因此 G 與 J 交錯起來,2011 最後的「 1 」字連結成為「!」 Tee-print design 夏日的活動,就想起了雪條… 整個誇年項目會結集成書,不過只負責 book cover 設計。 Backdrop 這是塗鴉 backdrop 的設計圖。以往最難解決的事情是主辦單位的 logo 問題。假如我們把 logo 也噴出來,絕對對各公司機構不尊重;因為我們絕不能把 logo 100% 做
Read more →2011 年,PDW 與蒲窩得到了藝發局的資助通過,在香港銅鑼灣 LCX 舉行一個 graffiti 展覽。 由 Uncle@AWS 參與設計整個展覽 visual。 以往商業項目都要以可讀性為首要條件,但今次既然以 graffiti 作為主角,就乾脆把 tagging 發揮至極限,別人看不懂?那就來看展覽吧。 這是最初的 idea。 Visual 最後方案。 應用在展覽 poster 上。 宣傳物品費用全由 LCX 負責,他們為了配合我們的效果,特別用上銀底紙作為所有宣傳項目的物料。 地面貼都是用上銀底紙。 門外透明貼紙。 室內宣傳物品。 Poster and invitation card Direct mail design.
Read more →塗鴉界向來僧多粥少,為了提高女 writer 的聲勢,Rainbo@AWS 與海南 (現居佛山) 的 MT,中山 (現居廣州) 的 Mizi 連同其他女 writer,合力組織中國女子塗鴉團隊 China Graffiti Girls。 logo 由 AWS 負責。 方案作了一些不同的嘗試,有些特別帶出中國色彩。 最後還是一切從簡,以下是最後方案。 願往後 CGG 有更多好玩的發展!
Read more →給好友的 graffiti 網站設計 logo。GNC 是中國塗鴉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,在未有貼吧、微博的年代,大部份中國 writer 都是以此網站的討論區作交流溝通的媒介。 有幸獲邀參與設計 logo,Uncle@AWS 下了不小心思。在 「China Graffiti」 的 tagging 基礎上,最前直行可閱讀成「中國」字樣。這是 Uncle@AWS 最喜歡的 logo 設計之一。 其後他們還做成鐳射切割滑板,並送贈了一塊給 AWS,現存 AWS Studio 中。
Read more →香港青年廣場與蒲窩合辦的塗鴉比賽,AWS 協助參與技術顧問與及整項宣傳設計工作。 首先是 Wall Game logo 設計,我們需要一個永久式標準 logo 作為以後第二屆﹑第三屆…應用,logo 必須容易辨識、容易應用。 因為跟 graffiti 有關,logo 直接用上最 basic 的 tagging 字樣,但可讀性高,不懂塗鴉的人都能閱讀。 這是活動 poster。帶有強烈 contrast 風格;背景顏色其實參考了 lomo 的 tunnel effect 及正片負沖的效果。這效果其實與主題並無特別關係,只是作出一些小嘗試 for fun。 於青年廣場的真實海報。 報名表站架。 一些當日活動照片
Read more →給日本的 Dance Heads 做塗鴉元素設計工作。 Dance Heads 像一台貼紙相機的進化版,這機器提供的是動態影像而非靜態攝影。 它會攝錄你的動作,然後輸出 DVD 給你。 玩法是像唱卡拉 ok 一樣。 說回設計,他們要求很 old school 的塗鴉。 這是 Uncle@AWS 的上色稿,為了配合機器,特意做得型格女孩一點。 不過客戶還是覺得不夠 old school,最後修改成極度 old school 的上色。 還有其他部份的塗鴉元素設計。
Read more →中文字體塗鴉 最近看到一個國內塗鴉討論區,有人問到很少機會看到中文字體的塗鴉,想找一些作為參考。 中文字體塗鴉這個題目已經討論過不少次,每人的意見都不同,主要分以下幾派聲音。第一,部份塗鴉人會說中國人一定要寫中文,不然對不起自己的國籍!另一部份的人認為中文字結構複雜,比英文難解拆,難以寫得漂亮。有部份人會補充,不是不想寫中文,只是想先寫好英文,再寫中文。 個人比較認同後者,中文字體結構的確很複雜,要寫好中文塗鴉,至少寫英文字體要有一定基礎才能寫好。我還有另一個看法,就是你寫的字要給誰看?寫中文跟寫英文的對象不一樣。英文是國際語言,不論任何國籍的 writer 都看得懂;中文字大概只有中國人才能懂得看。我說的「看得懂」,是指懂得看你所寫的每個中文字的流暢度,字與字之間的過渡,以及筆畫取捨等…而不是指懂不懂那個中文字的意思。因此,假如你有心要讓全世界認識你,或讓全世界的塗鴉人懂得看你的字的話,寫英文還是最好的途徑。 可是,我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情: (一)2006 年 Eating Dogs Tour (中法交流) 時,法國殿堂級 writer Kongo 看過我從前的一幅為酒吧噴的商業塗鴉,
Read more →一次很刺激的嘗試,這次設計完全是對 ai 成熟運用度測試。 整個 chart 一共有三層,每一層都有不同的量度單位,要做這個表,必須要有清晰基本算術技巧。 除了排位,也要檢顧設計。 還設計一系列 pictogram。 整個外觀。
Read more →2009 年 AWS 正式成立,起初也不知道工作室應該往怎樣的方向走。因為在香港,塗鴉文化一向低調,但在 AWS 的立場來說,如要推廣及發展,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宣傳。但在高度宣傳及避免太高調而失去文化本質,我們必須找出那個臨界點。這本 AWS 小冊子是我們的第一步嘗試。 小冊子主要記錄了一些我們過往的大小型活動,以及我們能涉及的範疇。還有簡單聯繫方法。
Read more →2009 年,一次機緣巧合下,Uncle / Rainbo / Jams / Devil 合租一間工作室,AWS 從那時開始構思出來。 Afterworkshop 由 afterwork 及 workshop 二字組合而成,皆因當時各人都擁有正職,工作室只能下班後使用。 第一代 AWS logo 主要由 Jams 設計,經大家意見後最後修訂結果。 然而合則來不合則去,不到一年 Jam / Devil 離開。不過 AWS 依然繼續。及後加入了西安的 Max 及上海的 Read。 AWS 在逆境下一直堅持著,Uncle 和 Rainbo 在香港擔任對外推廣街頭藝術的角色。 暫在此 不談 AWS 經歷,在此分享一些 AWS 的一些設計項目。 Namecard: UV 玩多了,乾脆玩一下燙金,名符其實的「閃卡」。 中間其實是第一次印刷的臨時版本,當年為了配合香港廣東道 gi 商場開幕,來不及印刷燙金。 原子印,just for fun。AWS 起初想用「過度勤勞的小蜜蜂」來當吉祥物,來警剔自己需要比蜜蜂更努力才能有成果。 2010 年忽然喜歡西岸風格。 第一代 web site,風格比較神秘。
Read more →一個一直很喜歡的設計項目 – 給 French Emotions 設計整套 logo, ci, magazine ad 及 web site。 假如大家都法國旅遊,有甚麼比得上由土生土長的法國給你安排為你特定的旅程?French Emotions 的概念由此誕生。 還有一句 solgan: “your dream designer”, French Emotions 目的一目了言。 先來 logo 設計,法國令人聯想到浪漫與紅酒,於是乎用上酒紅色作為 corporate color。 當中很喜歡「飛機 + F + E」 的設計,可惜最後沒有被採用。 logo 最後定案。客戶還是喜歡 free 一點的感覺。 網站設計,特別設計成沒有邊框,帶出自在的感覺。 一段簡短的 flash intro poster / magazine design
Read more →UR Studio,由 Uncle 和 Rainbo 二人組成的塗鴉、玩具、圖像、設計組合;亦即 AWS 的前身。 UR logo 非常隨意,像一粒蠶豆及一個人臉似的 U.R 字樣。 2008 年 launch 的網站,當時設計帶有強列 window vista 風格。現在誰都喜歡「扁平化」了~ (笑)
Read more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