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事街頭藝術,經常接觸有毒氣體,安全意識非常重要。豬咀 (口罩) 是所有安全設備入面最重要一環。 過去十多年,用過不同牌子、不同型號、不同大小的豬咀。中國、台灣、日本牌子的都真經用過,不過使用得最多還是美國 3M 公司。 以下分享一下一些使用心得。 3M 口罩有很多不同配搭,但簡單分類能歸納為三種:無碳餅口罩、有碳餅口罩和全面罩。 無碳餅口罩即最常見的 N95 那種,有軟身和硬身兩種,不過不用多講,防塵防病菌還可以,但防不了氣味。 有碳餅口罩就是碳餅 + 口罩的組合。碳餅、口罩都可以獨立更換,更有不同的組合可以選擇,都有共用卡口。碳餅口罩簡單細分為單頭和雙頭。單頭即可放一個碳餅,而雙頭即需要放兩個碳餅。單頭和雙頭的放置碳餅的卡口都不同,單頭只需要用力按上去、而雙頭是要扭上去的。另外,單頭雙頭的碳餅形狀都不一樣,單頭碳餅是圓形的、而雙頭是梯型的。 我的經歷是這樣的:一開始 2000 年開始用單頭,直到 2006 年才開始用雙頭,但後來覺得太不舒服又轉回單頭,直到三年前 3M 推出了全新的快拆版本 6502QL (QL stands for Quick Latch),就一直使用這個版本的口
Read more →獲大塊文化邀請,有份參與書中有關漢字塗鴉的一些看法。輯錄於【漢字的華麗轉身】一書裡。 【漢字的華麗轉身】由臺北市政府出版大塊文化企劃執行。 採訪了不同媒介的人,撰文人數也不少。 我的部份是書裡面的後半部份,第六部,談漢字走進藝術與生活的轉身。 以下是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對於此書的介紹:(節錄) 漢字是人類文明中很特殊的一種力量。 數千年來,它是人類各種古老文字中,唯一持續存留並活用的文字,並且以一個個方塊 「字」為單位而各自存在自己的意義。其他的拼音文字都難免要和語言結合為一體,但是主 要表意的漢字卻可以和語言相結合使用,也可以分離使用。 因此,這種文字不只是在時間切面上傳遞了華夏文化,凝聚了漢族的概念;在空間切面 上,它也成為聚合不同民族、治理國家的工具,甚至很早就普及亞洲,成為包含日本、韓國 各地通用的國際文字。 漢字為什麼會不同於其他文字和語言,有如此神奇的力量? 我們想要透過這本書來回答的是:因為在歷史長河中,漢字有持續不斷的轉身機會。 一方面,這些轉身的本身就很華麗;另一方面,這些轉身也造就了漢字的華麗。 《漢字的華麗轉身》,架構共分六個部分。 第一部,主要是談漢字在呈現方法
Read more →2018 年 2 月,CNN (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) 到 AfterWorkShop Studio 進行了一天的拍攝及採訪。 他們主要是製作旅遊的題材,所以採訪內容是圍繞在香港街頭藝術創作的情況,街頭藝術工作者如何生活,甚麼地方可以提供給遊客參觀街頭塗鴉等等。 拍攝團隊一開始先參觀 AfterWorkShop Studio,以及一段對談錄影。 (播出片段節錄) (播出片段節錄) (播出片段節錄) 之後出發到柴灣青年廣場,這裡有我們的一幅作品。這是 2011 年由青年廣場以及蒲窩青少年中心合辦的一個青少年塗鴉比賽,當時由 AWS 負責策劃整個比賽。 去完柴灣之後,一伙人再到小欖找了一個地方即興創作。 找到合適的地方後即時構思草圖。 (播出片段節錄) (播出片段節錄) (播出片段節錄) 即場創作了拜年的 Catwo,因為那時候剛好是農曆新年。而剛巧 Chinese New Year 縮寫 CNY 和 CNN 很相似,只相差一個字母,於是就這樣呈現出來。 (播出片段節錄) CNN CNY by Catwo 以下是採訪連結: https://edition.cnn.com/travel/art
Read more →本名Joos van Barneveld,1982年于荷蘭的費赫爾出生,塗鴉取名為 Does。自1997年起,儘管他一直活躍於塗鴉圈上,但其實足球更是他的第一最愛。9歲時,他被選為荷蘭職業足球俱樂部的青年隊。他一直擁有雙重身份,游走於職業運動員的公共角色與地下塗鴉寫手的秘密生活。28 歲時因傷患被迫結束足球生涯,使塗鴉藝術令他成為一個往後專注的機會。原本活在地下的身份,瞬間就變成享有世界知名的聲譽,今天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與藝術館都存放著他的作品。 他的作品充滿活力,光芒和能量,尤如當年他在足球場上的英姿。 https://www.digitaldoes.com/about-does/ 因為 Wallskar Nanxian,終於有機會與來自荷蘭 Love Letters 的 Does 見面。他真人外表很 cool,但當跟你熟絡後,就會發現他其實也很平易近人 。像他這種「自小就看他塗鴉長大」的世界級前輩,對他不同年代不同作品都瞭如指掌。在邀請他參加 Wallskar Nanxian 前,就知道他從前擁有雙重身份,除了寫手外,更是荷蘭青年國腳十號球衣的擁有者,可惜因傷被迫結束足球生涯。我們為
Read more →「人生這兩個字,就是歡聲、淚影四個字砌成,沒有甚麼奇怪。任何人無論昨日幾風光,也無論昨日幾失意,明日天光,同樣要起身做回一個人,繼續生活下去,明天總比昨天好,這個就是人生!」 昨晚看了第 37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,終生成就獎得主楚原導演的領獎感言成了全城焦點,剛才從湖南回來,對這幾句話感受特別深刻。 塗鴉十八年生涯裡,經歷了超過十五年的谷底,這麼多年以來就是一直堅持下去,所有難過的事都成為繼續撐下去的原動力。 今天,終於苦盡甘來,覺得很幸福。 從 2000 年開始剛接觸塗鴉,就被受抨擊,當時因為與蒲窩合作,經常要代表蒲窩接受很多媒體採訪,而蒲窩需要以合法塗鴉這立場方便跟政府合作,因為採訪內容都把我塑造成改邪歸正的陽光塗鴉男孩形象。以前年少無知不懂如何 say no,本地塗鴉圈排斥打壓在所難免。 直到遇到幾位隊友的出現,Joker, Samuel, BFB, Pers,我才重拾一點信心。可惜的是幾位隊友隨時間逐漸離開塗鴉圈,又再次變回獨行俠。 到 2006 年,Pers 帶我到深圳洪湖,認識了 Tam, YYY, 再後來認識廣州的 Shala, Mag 等其他人,加入了那時候廣東最強的 N
Read more →室內塗鴉的保護 / 遮蓋工作 基督教聯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新開設了「賽馬會耀晴成長中心」,找來 AWS 團隊與入口通道做了一幅塗鴉作品。 在室內做塗鴉創作,一般都需要比互外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及工作量,原因是必須要事前觀察通風情況、新裝修還是正在使用的空間、需不需要配合辦公時間等等。由於這次塗鴉創作在醫院裡面,事前準備工夫需要更嚴謹,因此便順便把塗鴉以外的 “making-of” 記錄一下,讓大家看看平日看不到的工作。 首先,醫院是 24 小時中央冷氣,不會有窗戶,所以手提抽風機這次不能派上用場。在者,據了解,星期六下午沒有病人,只有工作人員,因此安排了盡量人少的時間工作,影響最少。 這次塗鴉面積為 2.5m(w) x 2.3m(h),材料剛好一個皮箱裝得完。 裡面主要是帆布、顏料、攝影工具、防護工具、遮油紙、縐紋膠紙 (Masking tape) 等。 現在開始進行事前準備工作了。首先,用Masking tape 把地腳線遮蓋。 然後檢查牆面需要遮蓋的地方。發現下方有一個電掣插頭。 地腳線貼好後,沿地腳線舖帆布。這個步驟需要很小心,假如留有空隙的話,所有噴漆粉層都會在那裡出現,而且會
Read more →主要視覺設計項目 在邀請藝術家、處理簽證問題、採購、修改文件、吉祥物設計等工作的同時,開始構思整個國際塗鴉藝術節的視覺識別系統。 以往參與過很多年國內大大小小的塗鴉活動,也幸運地去過英國、新加坡等地方參與過外國的塗鴉活動;多年來一直都會暗暗觀察差異在於哪裡,主要發現活動水平 (並非藝術家水平) 主要分別在於各種細節上。例如在英國曼徹斯特的二十天塗鴉交流裡,發現在現場塗鴉所搭建的木板,都是非常厚身和手工近乎完美;英國幾乎每天都下雨,戶外活動全部都有在下雨天能夠進行的準備;現場 live painting 會有身材壯健的保安陪著…所有一切小細節,會讓藝術家非常舒服地投入創作。 作為一個從事平面設計超過十年的香港人,對於國內平面設計上有更大的感觸。在中國的平面設計及視覺傳達上,擁有極端參差的地方,北京奧運、世博會等世界性項目,設計上是頂尖水平,鳥巢、世博中國館等建築設計都是世界級頂尖的設計。可是,一般在車站看見的廣告,街上商店的招牌、字體運用、配色、質料…都是很差的水平;而且在日常更充斥一大堆模仿、抄襲、山寨的設計。 要在中國的一個縣城裡的小鄉村舉辦一個國際性活動,所做的設計項目將會面臨巨大
Read more →活動吉祥物設計,及實體化玩具製作 我們為這次國際塗鴉藝術節專門設計活動吉祥物。吉祥物除了是這次活動的代言人外,還擔當了整個南縣以至湖南特色的代表。活動吉祥物由最初的一位,到最後增添到一共三位。牠們分別是小麻雀「雀哥」、小龍蝦「蝦仔」和小烏龜「龜爺」。 回想當初只設計一隻吉祥物的時候,我們花了一星期時間作資料搜集,用什麼角色來代表羅文村國際塗鴉藝術節,最後選擇了以小麻雀作為吉祥物。 在湖南的鄉村,見到最多的就是小麻雀,它們成群結隊,在田野裡自由的飛翔,不過有一段時間,汽槍捕獵現象嚴重令到它們越來越少見,幸好大家環保意識加深,它們又回來了。 小麻雀作為我們國際塗鴉節的吉祥物,頭頂一朵羅文村鮮黃的油菜花,頭戴一頂塗鴉噴頭和洞庭湖區特色的荷葉禮帽,單腳站立按著一瓶塗鴉噴漆,將湖南鄉村和塗鴉藝術元素的完美結合。 我們就像田野裡的小麻雀,在羅文村美麗花海的紅磚白牆上自由創作。小麻雀最後取名為「雀哥」。 雀哥 設計背景: 南縣地處洞庭中心,四面環湖,麻雀特別多。南縣的麻雀與眾不同,它飛得特別高特別遠,能迎風擊浪,有翱翔八百里洞庭的傲氣。生活中,我們南縣人用來形容不畏困難的一句歇後語叫:“洞庭湖裡的麻
Read more →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塗鴉藝術家進行創作 經過首次場地考察及各方面的考慮後,Wallskar Team 初步定立邀請的人數目標。另外更重要的是,我們需要考慮邀請甚麼類型創作風格的藝術家。塗鴉藝術風格千變萬化,但簡單歸納出傳統字體塗鴉、超寫實、old school (舊學派)、卡通風格、插畫風格等等。我們盡可能於邀請參與活動的藝術家中,能夠展現出各種不同的風格給村民及大眾。 Wallskar 南縣 – 另藝面國際塗鴉藝術節 2017 一共邀請了 12 位來自歐洲、澳洲的塗鴉藝術家;以及 22 位來自中、港、台、韓國等亞洲塗鴉藝術家。 當中澳洲的 Van the Omega 因為太太準備生小孩,不能前來現場創作,只能參與藝術空間的作品展覽;Flying Fortress 也只能參與作品展。另外,國際塗鴉藝術節為了增加與大眾的互動,特別在活動前一個月增添了一個線上塗鴉手稿比賽。是次比賽一共設了七個不同的獎項,前六項都邀請了 Vans the Omega 和 Atom One 作為評審,最後一個獎項由網民投票決定。 這是最後穫邀參與Wallskar 南縣 – 另藝面國際塗鴉藝術節 2017 的
Read more →國際塗鴉藝術節活動規劃 最初,我們得悉國際塗鴉藝術節將會在湖南益陽南縣的一條小鄉村進行。鄉村名為羅文村,有「美麗鄉村」之稱號,每年春天,整條村的農地都會種們油菜花海,是拍攝的好地方。村民生活簡樸,村裡並沒有濃烈的商業味道,最多也只是家的門口放下一些小攤檔,完全是一個非常樸素的傳統農家生活村莊。 經過了幾次會議後,Wallskar team 於一月第一次進行場地考察。從香港出發,經港鐵直上羅馬洲口岸過關,轉乘深圳地鐵到深圳北高鐵站。高鐵從深圳北到湖南長沙南站需時約 3 小時,下車後再開 2 小時車從長沙到南縣。車程需轉折但其實不算累,剛好分開幾小車走動一下還蠻不錯的。 初踏入羅文村,還是冬末,有點冷。天空不藍,有少許霧,但不是霧霾。塗鴉的載面就是每一棟村民的房子。羅文村共 77 棟房子,平均佔地超過 10 平方公里。因為地方實在太大,我們需要考慮選擇在多少棟建築物上進行塗鴉創作,在觀察場地時,腦海就幻想到噴漆運送、飯餐、溝通上等等,都將會面臨很大的問題。 其次考慮的是作品質素。在外國,很多塗鴉藝術家都開始創作巨型作品。以這個規模的活動,我們原可以邀請超過 100 位塗鴉藝術
Read more →塗鴉中國|從上饒的春天開始, 我們將塗鴉整個中國 by 27KM贰拾柒公里 籌劃這個專案時才剛過完年,在寒冬凜冽中策劃塗鴉中國,我們想找到中國最具春天氣質的城市開啟第一次活動,在反復考量和篩選後,最終福建、浙江、江西三省交界的上饒,憑藉著坐擁婺源這個中國最美鄉村的靈氣和風韻,成為塗鴉中國第一站。 從鄉村到城市,從地下創作到街頭秀,40餘位中國頂尖藝術家,從澳門、香港、武漢、寧波、上海、南寧等地,跨越大半個中國,齊聚星河國際,用張揚的色彩,把上饒本就撩人的春天,演繹得更為明豔。 Day 1 – 參觀婺源古鎮和油紙傘工坊 上饒古稱信州,行政區劃上位於閩浙贛三省交界,建築屬徽派風格,婺源更是遍佈精緻典雅的江南古鎮 。一大早,星河國際老王帶領一眾藝術家參觀婺源。 婺源進士鹽田村 塗鴉中國的藝術家在傳統村落中穿行 抵達進士鹽田村 藝術家們從上饒的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 參觀油紙傘工坊 藝術家們即興創作,將街頭藝術和江南傳統工藝相結合 Day 2 – 創作日 第一次,有這麼多中國塗鴉圈的頂尖寫手,在一個共同的空間裡完成作品。油紙傘將作為展覽作品而非工具擁
Read more →2016 年 5 月 22 日 明報 – 副刊 – 圖文城市 《從 Old School 到 New School,從霎戇到硬膠》 Graffiti,起源於西方,帶有很大爭議性的藝術文化。Graffiti 來到香港,被翻譯為「塗鴉」,其實有偏差。但從前參與人數太少,故此一直沒有人修正這個問題。Graffiti,其單數詞為 graffito。兩字均由義大利文借用得來,並且都是起源於希臘文γραφειν(graphein),意指「書寫」。所以,graffiti 原本正確的意思為「不論是牆壁或是任何表面、不論是私人或是公眾場合、不論在合法或不合法的情況下『寫字』」。近年發覺,大家開始喜歡討論 graffiti 起來。除了大家比較關心的法律問題、與社區的關係、商業與進入畫廊的現象等人文問題外,「文字」- 這個graffiti 很重要的本質,一直都比較少人討論。今天想談談 graffiti 從西方到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下的文字結合的狀況。 香港母語粵語,書寫正體中文。Graffiti 文化傳入香港,順理成章與中文字融合。粵語我們俗稱廣東話,廣東話在不同年代,所用
Read more →新書《Flip The Script》 介紹 tagging 的書一直很有多,但今次這一本《Flip The Script》最不一樣的地方,是在某些位置顯示了一些字體角度,非常特別。 全書主要介紹美國寫手,以地區分類,當中還有一些寫手歷年簽名的進化過程,非常值得收藏。 除了《Flip The Script》外,還入手《Mirko Reisser [Daim] 1989-2014》。 這是德國 3D 大師 Daim 的第二本個人作品集。《Mirko Reisser [Daim] 1989-2014》記載了他從 1989 到 2014 年的所有塗鴉、板畫等作品。作品編排與早前入手的《Dare to be different》有點相近。他們二人都是 90-00 年代 new school style 上影響世人的靈魂人物。 (Uncle@AWS:記得最初接觸塗鴉的時候,錢包一直放著一張照片,照片就是 Daim 和 Dare 一起做的作品。《Mirko Reisser [Daim] 1989-2014》、《Dare to be different》、連同 Toast 的《Black Ink》,
Read more →甚麼是 Street Art? Street Art 是在公共場合下展示視覺藝術作品。 不論是一個簽名、一個符號、一張海報、一整幅圖案、磁磚、文字,都可以是 Street Art 作品。 Street Art 的範疇? Street Art 涵蓋範圍非常廣泛,主要可以從種類、形式、內容、手法、媒介五方面去涵蓋,而這五方面都有相互的關係: 1. 種類 如之前所述,Street Art 其實無規定種類,任何形式都可以成為 Street Art 作品。不過可以從整個 Street Art 文化的發展當中,歸納一些大部份作品種類: Graffiti Graffiti 是 Hip Hop 四大元素之一,起源於美國黑人社會貧民區。Graffiti 主要是以字體為主,因此畫 graffiti 的人都稱之為 graffiti writer (寫手)。絕大部份 graffiti writer 都是寫自己的「筆名」(tag)。 Graffiti 也能再按所需時間及面積細分種類: Tagging 最快速完成的單線條簽名。 Throw up 俗稱泡泡字,由 tag 演變而來。能在短時間佔據大面積
Read more →香港打造 (HKrafter) 是一家非牟利志願社會服務團體致力推動本土文化藝術,手作, 表演從而逹至公益目的的組織。 背景 香港打造HKrafter (「香港打造」) 是一家非牟利志願社會服務團體,我們由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人仕所組成, 當中包括設計師、雕塑家、街頭塗鴉畫家(「Graffiti」)、攝影師、多媒體裝置專家、舞蹈導師、饒舌音樂表演者(「Rapper」)及唱片騎師(「DJ」)等有志發揚本土藝術的藝術家所組成。 我們的發展理念為透過現代不同的藝術途徑,將一些被遺忘的本土藝術及香港歷史文化,重新展現於社會各界,除了能達到推動藝術發展目的外,我們還肩負起本土藝術及香港歷史文化教育推廣的重任。 抱負 集合「香港打造」原有的創作及藝術班底,再加上我們會持續吸納更多的本地創作力量,將我們打造為一個集合創作及藝術交流、培育及扶持本土創作及藝術新力量的藝術文化平台。 「香港打造」的願景是衝出香港,讓海外地區都能通過「香港打造」,認識我們本土的創作及藝術,為我們一些本土創作及藝術新力量,打造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。 信念 「香港打造」深信香港的獨有本土文化已具備「衝出香港」的條件。 在港人的
Read more →中文字體塗鴉 最近看到一個國內塗鴉討論區,有人問到很少機會看到中文字體的塗鴉,想找一些作為參考。 中文字體塗鴉這個題目已經討論過不少次,每人的意見都不同,主要分以下幾派聲音。第一,部份塗鴉人會說中國人一定要寫中文,不然對不起自己的國籍!另一部份的人認為中文字結構複雜,比英文難解拆,難以寫得漂亮。有部份人會補充,不是不想寫中文,只是想先寫好英文,再寫中文。 個人比較認同後者,中文字體結構的確很複雜,要寫好中文塗鴉,至少寫英文字體要有一定基礎才能寫好。我還有另一個看法,就是你寫的字要給誰看?寫中文跟寫英文的對象不一樣。英文是國際語言,不論任何國籍的 writer 都看得懂;中文字大概只有中國人才能懂得看。我說的「看得懂」,是指懂得看你所寫的每個中文字的流暢度,字與字之間的過渡,以及筆畫取捨等…而不是指懂不懂那個中文字的意思。因此,假如你有心要讓全世界認識你,或讓全世界的塗鴉人懂得看你的字的話,寫英文還是最好的途徑。 可是,我曾經歷過這樣的事情: (一)2006 年 Eating Dogs Tour (中法交流) 時,法國殿堂級 writer Kongo 看過我從前的一幅為酒吧噴的商業塗鴉,
Read more →